发表于: 2019/08/27 09:55 | 作者: NICA

2019年8月26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常乐研究员受何晖光研究员邀请访问我所,进行了题为“灵长类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的报告。

常乐研究员围绕灵长类动物的高级视觉神经元是如何对面孔进行高效编码的问题,介绍相关的工作。研究发现,越高级的面孔脑区,面孔朝向不变性越高。另外,通过设计面孔生成模型,将面孔特征分为25维的shape特征和25维的shape-free appearance特征,实验证明了AM区细胞并非对某个人脸模板进行编码,而是对某个特征轴进行编码。常乐研究员还报告了团队对颜色编码的相关研究,指出IT区这样的高级视觉区也同样存在对颜色的特异性选择。会议室座无虚席,师生对报告兴趣浓厚,与常乐研究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互动。

 报告结束后,常乐研究员访问了何晖光研究员团队,与神经信息编解码的成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团队成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多被试fMRI的数据扩充,fMRI编码模型的构建,基于fMRI的视频解码,基于视网膜脉冲信号的图像解码等。双方就神经信息编解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讨论了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常乐研究员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其获得青年千人计划的支持,是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年轻骨干。其主要研究灵长类视觉系统如何提取物体信息,相关工作发表在Cell, Neuron, Nature Neuro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