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上午09:30,神经计算与脑机交互课题组高颖在本所智能化大厦第八会议室进行了题为“微扫视对偏盲视知觉的影响及功能性神经网络机制”的博士后出站答辩,参加此次答辩工作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张兆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吕科教授、中国航空工业智航院刘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可教授、本所余山研究员,以及本课题组的何晖光研究员和邱爽副研究员,由张兆田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本课题组的汪胜佩副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秘书。
答辩秘书首先宣布了答辩专家组成员并介绍了答辩人的基本信息。答辩过程中,高颖首先对其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对各位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逐一回复。接着答辩专家与答辩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经过交流、讨论,答辩委员会宣布高颖博士在站期间较好地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一致同意其出站。本次博士后出站答辩取得圆满成功,高颖博士将留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以下为高颖出站论文的摘要说明:
卒中后偏盲是一种常见的视觉功能损伤,造成患者半侧视野缺损,并伴有视觉模糊等障碍。先前研究显示微扫视与偏盲患者的视觉功能损伤相关,但其作用模式和影响机制尚未被揭示。本研究对偏盲患者的微扫视异常特征,其与患者视觉功能表现的关系,以及微扫视引起的脑功能网络动态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首先,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的微扫视频率显著降低,振幅显著增大,且异常程度与视知觉波动幅度呈正相关。其次,微扫视与患者的视知觉存在紧密关系。一方面,微扫视促进其发生前100毫秒内同向刺激的视觉加工,阻碍反向刺激的视觉加工,影响覆盖24°视野。另一方面,微扫视节律受视知觉调制,在时域上表现为微扫视频率先抑制,后反弹,最后回归基线的动态模式,在时频域上表现为锁时于刺激的相位同步性。这种动态特征能够被利用来预测患者的视知觉,有望降低患者进行视觉功能评估的难度,并应用到更广泛的患者人群中。最后,微扫视显著增强了脑功能网络alpha频段的全局效率以及alpha、beta频段的局部效率,并加强大脑额区(注意网络)和大脑后部(包括视觉皮层和默认网络后部区域)间的双向信息传输,可能通过调控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和自上而下的注意分配影响视知觉。
图一 高颖与专家合影